中小学生家长焦虑 是公众对教育有了更高期待
发布时间:2016-11-14 11:07:21 点击:
给孩子多报几个课外班,成了不少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的无奈选择。按理说,随着近些年教育事业的进步,孩子们已经享受着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为何家长们的焦虑始终没能减轻?焦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
焦虑,是公众对教育有了更高期待 家长的焦虑,往往并不因孩子成绩的好坏而改变。赵敏的孩子在天津市一所民办中学念书,成绩稳定在年级前10。即便如此,赵敏仍给孩子报了两个辅导班。“孩子物理单科基础较差,光靠在学校上课很难追上,必须在外面‘开小灶’。学校又没办法进行特别有针对性的教学,我只能自己想办法。”赵敏说。 谈到为何热衷报班,赵敏认为:“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同,需求多样,尖子生家长想着给孩子再拓展知识或者培养兴趣,学习一般孩子的家长就得通过课外班给孩子提高成绩。像我的孩子,整体成绩在学校已经很优秀。但是未来和他竞争的是全市的学生,我在外给他报班,是让他看到更优秀的人,不能停留在自己现有的水平。” 如今的家长,对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而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对此显然力不从心。有专家指出,家长焦虑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随着“就近入学”制度的越来越严格,以及推优、特长等比例的逐年下降,使得“学区房”成为了上好学校的唯一途径,但高价的学区房又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于是,尽管推优、特长的名额越来越有限,还是使得不少家长逼着孩子“背水一战”,在奥数、钢琴、英语,以及各种竞赛中谋求出路。 相关专家表示,以公众目前对教育的需求,仅靠学校显然远远无法满足。但也不得不承认,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安排等方面效率较低,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 石家庄一中教师吕学功认为,当前,很多学校的作业布置并不科学,还没有做到分层次、有针对性、个性化地布置作业,难免存在“将已经掌握知识点的学生和尚未掌握知识点的学生混为一谈,造成学生负担的增加以及学习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如何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基础上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更有针对性地教和学,是学校需要思考和提升的地方。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孙玉柱表示,“减负”工作需要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包括进行分级课程整合、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
- 2021-10-15山西为中小学作业管理立新规,违规教师将被问责
- 2021-10-15天津:营利性机构暂停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
- 2021-10-15三部门:今年年底前完成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
- 2020-09-25中考全托班
- 2019-12-27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后的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