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高考全托】中外历史纲要③

发布时间:2023-09-12 15:31:34    点击:

②政治革命: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③民族独立: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2、近代科学兴起(16—17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经典力学体系,近
代物理学奠基人。
3、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背景:①经济: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
经济上日益强大;③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
法律保障:①1689年《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利,限制王权;

法律保障:①1689年《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利,限制王权;
②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王不能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意义: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背景:①经济: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
意义: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背景:①经济: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
过程:①1775年4月, 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②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
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③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
背景:①经济: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阶级: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
背景:①经济: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阶级: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过程:1789年7月14日,民众 攻占巴士底狱,法国爆发大革命; 1789年8月,颁布 《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
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明确提出了人
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
架;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
影响:对法国:①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扫清了法国的封建残余,促进民主政治建立;
对欧洲:③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广泛传播。
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影响:对法国:①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扫清了法国的封建残余,促进民主政治建立;
对欧洲:③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广泛传播。
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①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德)和共和制(美、法);②政党:两党制、多党制
5、 英国君主立宪制:
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①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德)和共和制(美、法);②政党:两党制、多党制
5、 英国君主立宪制:18世纪20年代, 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特点:①国王
: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②议会:国家权力中心,是最高立法权和权力机关,
监督内阁;③内阁:掌握最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6、美国联邦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
内容:①“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原则(行政
(特点:①国王
: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②议会:国家权力中心,是最高立法权和权力机关,
监督内阁;③内阁:掌握最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6、美国联邦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
内容:①“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原则(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 司法权:最高法院)
②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权:总统;立法权:国会; 司法权:最高法院)
②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评价:①1787 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其“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③仍存在着不足,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7、法国:19世纪,法国经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艰难曲折最终确立共和制度(1875年《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宪法》
8、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评价:①1787 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其“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③仍存在着不足,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7、法国:19世纪,法国经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艰难曲折最终确立共和制度(1875年《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宪法》
8、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①内容: 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 赎买得到土地等;
②影响: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①背景:
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①背景:南北矛盾突出(关税、西部建州、尤其是奴隶制
度的存废); ②概况: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赢得
民众支持,1865年获胜,内战结束; ③ 影响: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
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黑人仍备受歧视。
(3)意大利的统一(1861年—1870年):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
君主立宪制;1870年,意大利先后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实现统一
(4)意大利的统一(1864年—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起用 “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 王朝战争
,于1864年—1871年,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
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871年,德意志帝
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特点:皇帝掌握实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
(5)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①背景:
(特点:皇帝掌握实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
(5)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①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于1868
年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改革; ②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制定1889年日本宪法(君主立宪制) ③ 影响:积极:推动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迅速走向强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40 年代):
(1)原因:①政治前提: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②资金:殖民扩张
和掠夺、海外贸易等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④市场:
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导致需求增长;⑤技术:手工工场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2)成就:①开始于棉纺织业,英国
(1)原因:①政治前提: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②资金:殖民扩张
和掠夺、海外贸易等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④市场:
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导致需求增长;⑤技术:手工工场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2)成就:①开始于棉纺织业,英国的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 珍妮纺纱机”,标志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 ③蒸汽机动力的交通工具(19 世纪初, 汽船和火车)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后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原因:①欧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相对稳定;
②自然科学发展并被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2)成就: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化学合成材料、石油化工业);④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炼钢、纺织等)
(3)特点:①科学、技术和生产真正结合;②同时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规模更大,德国和美国表现最
为突出;③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④侧重于重工业、基础工业
3、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②生产组织形式上:
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③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
火车)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后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原因:①欧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相对稳定;
②自然科学发展并被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2)成就: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化学合成材料、石油化工业);④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炼钢、纺织等)
(3)特点:①科学、技术和生产真正结合;②同时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规模更大,德国和美国表现最
为突出;③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④侧重于重工业、基础工业
3、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②生产组织形式上:
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③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
级;④社会生活:加快城市化进度;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⑤世界面貌:改变世界面
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⑥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4、马克思主义诞生
(1)条件:
级;④社会生活:加快城市化进度;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⑤世界面貌:改变世界面
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⑥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4、马克思主义诞生
(1)条件: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益暴露;
②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理论基础:吸收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长期从事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志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
内容:
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
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③肯定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④宣告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使命
,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
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 的诞生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5、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革命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于1848年革命斗争中(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理论探索: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剩余价值说);创立唯物史观
6、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①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 的诞生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5、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革命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于1848年革命斗争中(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理论探索: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剩余价值说);创立唯物史观
6、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①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②1871年巴黎公社(是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过程:①葡萄牙: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过程:①葡萄牙:建立 巴西殖民地 ;② 西班牙:1496年,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16世纪中叶,殖民地
包括除巴西外的大部分美洲;
圣多明各;16世纪中叶,殖民地
包括除巴西外的大部分美洲;③ 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完全沦为欧洲殖民地(小部分是英国、荷兰、法国)
(2)殖民政策:政治:专制统治,建立 总督辖区治理殖民地
经济:①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②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财富;③奴役屠杀印第安人,
发起罪恶的黑奴贸易;④宗主国禁止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2、亚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1)15、16世纪的殖民扩张:
2、亚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1)15、16世纪的殖民扩张:葡萄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澳门);西班牙:入侵菲律宾
(2)17世纪及以后的殖民扩张
南亚:
(2)17世纪及以后的殖民扩张
南亚:17世纪初,英国来到印度(经济:东印度公司,经济掠夺;政治:武力挑动或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英
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
东南亚:①17世纪初,荷兰: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后,占领印度尼西亚;②19世纪末:英国(占领缅甸和马来半
岛大部分);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
西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瓜分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英、俄控制瓜分伊朗
东亚: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下,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于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
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工业革命前:
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工业革命前:列强殖民活动局限在沿海地区
(2)工业革命后:
北非:
局限在沿海地区
(2)工业革命后:
北非:英国(埃及);法国(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19世纪后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争夺:①英国: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地;
②法国: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延伸到到东非的索马里;③德国: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1884年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者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影响:
1884年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者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影响:①对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反抗斗争不断高涨;②对世界:世
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5、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背景:①政治:
5、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背景:①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 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②经济: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④外部条件: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统治; 美国独立战争的大大鼓舞。
表现:①1804年海地独立,拉开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基本独立;
③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巴西共和国;
④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独立后美洲的状况:①政治上:
②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基本独立;
③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巴西共和国;
④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独立后美洲的状况:①政治上:政局动荡,普遍实行 考迪罗军事独裁专制;② 经济上:盛行 大地产制,保持中世
纪的剥削方式,经济发展缓慢;③ 国际上:英美等国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门罗宣言、“金元外交”“大棒政策”)
(2)亚洲的觉醒
背景:①政治:
“金元外交”“大棒政策”)
(2)亚洲的觉醒
背景:①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③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表现: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提拉克)(1908孟买政治总罢工,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②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
③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
(3)非洲的抗争:①1882年埃及的抗英斗争
表现: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提拉克)(1908孟买政治总罢工,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②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
③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
(3)非洲的抗争:①1882年埃及的抗英斗争(祖国党;阿拉比;结果失败,英国控制埃及);
②1881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
③埃塞俄比亚反意斗争(孟尼利克二世;打败侵埃意军,保持国家独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激化(三大矛盾:英德、法德、俄
奥);②主要原因:20世纪初欧洲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敌对军事集团;③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2)进程: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德)(决定性战场);(东线(俄—德奥);南线(俄—德奥);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激化(三大矛盾:英德、法德、俄
奥);②主要原因:20世纪初欧洲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敌对军事集团;③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2)进程: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德)(决定性战场);(东线(俄—德奥);南线(俄—德奥);
第一阶段(1914年):①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日本对德宣战,占据德国在中国租借的山东半岛
第二阶段(1915-1916年):①意大利参战加入协约国;②日本提出“二十一条”;③ 凡尔登战役( “绞肉机
”飞机、毒气) 、 索姆河战役(首现坦克)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十月革命);②1918年,同盟国战败
(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
,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
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体系: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限制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九国公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九国公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确立了帝国主义 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评价: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①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②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
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评价: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①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②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
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③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④给人类带来
巨大灾难;⑤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 1920年建立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全体一致”原则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④给人类带来
巨大灾难;⑤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 1920年建立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侵略行为采取有
效行动的可能;国联沦为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列宁主义
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内容:
3、列宁主义
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内容: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③社会主义可能
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
阶级专政
意义: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
先取得胜利等革命和建设理论;③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背景: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背景:①经济基础: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②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社会矛盾尖锐;③社
会条件: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④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⑤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列宁
主义;⑥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⑦群众基础:牢固的工农联盟
过程: ①二月革命倒沙皇(推翻沙皇,出现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四月提纲》指方向(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和平夺权);
③七月流血事件抛幻想(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④十月革命现曙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从理论到
为现实,开辟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5、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背景:
过程: ①二月革命倒沙皇(推翻沙皇,出现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四月提纲》指方向(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和平夺权);
③七月流血事件抛幻想(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④十月革命现曙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从理论到
为现实,开辟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5、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背景: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内忧外患
目的:
内忧外患
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
影响:积极: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
影响:积极: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8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容:①农业: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容:①农业: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 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影响: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1928年—1991年)
形成:
(3)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1928年—1991年)
形成:在 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成就: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至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②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影响:积极: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成就: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至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②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影响:积极:①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苏联卫国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6、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6、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①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②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英、法占领的斗争
③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诺 ④印尼的民族大起义(苏加诺 印尼民族党 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⑤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
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过程:提倡“手纺车运动”;“食盐进军”;“退出印度”)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①埃及华夫脱运动;(扎格鲁尔)
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⑤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
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过程:提倡“手纺车运动”;“食盐进军”;“退出印度”)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①埃及华夫脱运动;(扎格鲁尔)(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特权)
②摩洛哥里夫人民抗争(克里姆)(里夫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③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塞拉西一世)(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①阿根廷工人的罢工;
②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③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①阿根廷工人的罢工;
②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③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精神之父”:玻利瓦尔
;目标:“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结果: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④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
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②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③成为影响国
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7、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1939年—1945年)
(1)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和主张
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6年意大利与德国结成轴心国,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3)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引发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
③催化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④主要原因: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⑤有利条件: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的纵容和苏联的中立
(4)过程:
1)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和主张
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6年意大利与德国结成轴心国,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3)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引发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
③催化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④主要原因: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⑤有利条件: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的纵容和苏联的中立
(4)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
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②1937年七七事变
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②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 亚洲爆发的标志;
③德国闪击波兰: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苏德战争: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苏德战争: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⑤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5)世界人民的反抗:1942年1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5)世界人民的反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6)结果: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7)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美苏主导)
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6)结果: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7)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美苏主导)
内容: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剥夺日本非法所占领土;③承认朝鲜独立;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德意日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⑥美、苏、
英划分势力范围;⑦建立联合国;
评价: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
合作;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
(8)影响:①对欧洲: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②对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
军事强国;③对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④对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8、联合国(1945年):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②特点: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③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冷战”的含义及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1)含义:
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
(8)影响:①对欧洲: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②对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
军事强国;③对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④对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8、联合国(1945年):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②特点: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③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冷战”的含义及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1)含义:冷战是指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 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
争又非和平
既非战
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表现:
(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阵线分明、美苏主导、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
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表现:①第二次柏林危机



关于我们|招商加盟

首页 |个性化辅导 |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金牌名师 |明星学员 |小学 |初中 |高中 |校区分布 |关注微博

欢迎您访问威文名师教育官网    冀ICP备15010654号

  • 个性化辅导
  • 教学模式
  • 课程设置
  • 艺考全托班
  • 中高考全托班
  • keywords:石家庄家教 石家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