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高考

高考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9-11-08 17:05:19    点击: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总结
1.文化的的内涵
(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征: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逐步培养而来;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影响
(1)对国家的影响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对社会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通过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来使自己价值观念向外推销而实现的)
(3)对个人的影响: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影响的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实践和认识活动与思维方式;
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特点(无形的、主动的)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很难改变);
文化塑造人生(对人的作用)优秀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等素质)。
3.民族文化
(1)含义:每个民族、国家自己的文化。
(2)地位: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表现: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用)。
 
4.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1)地位及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民族性: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性: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各民族间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存在普遍的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是世界的;
 
5.尊重文化多样性
(1)原因: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途径:①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繁荣进步;③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6.文化传播
(1)内涵: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2)内容:知识、信息、观念、情感、信仰等。
(3)途径:重要途径①商业贸易(商人、商品);②人口迁徙(带来习俗、礼仪);③教育(进行文化传递和交流);其他途径:④革命战争(推广文化);亲朋聚会(交流文化);外出旅游(扩散文化)。
 
7.传统文化
(1)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①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影响) 
(3)特点:①相对稳定性:世代相传中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②鲜明的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和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8.文化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决定因素:①生产力与和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重要因素:②科学技术进步(变革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③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9.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社会实践,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需要文化不断的创新。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为了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0.文化创新的要求和途径
(1)文化创新的要求: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③人民群众是文化享受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2)文化创新的途径:
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要吸收、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其他途径:⑤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增强文化作品的吸引力;⑦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
 
11.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源远流长。见证:汉字:是书写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表现:风格独具:瓷器(精美绝伦);园林设计(匠心独运);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科学技术(古代科技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文化区域特征显著);
各民族的文化魅力(凝固艺术、文字、文学)。 
(3)重要原因:包容性: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歉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1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3.中华民族精神
(1)发展: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救亡图存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2)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3)基本内涵:核心:①爱国主义(具体性和时代性);②团结统一(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③爱好和平(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④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⑤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1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重要性(作用):“三精一魂”):①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原因):①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吸收优秀、抵制腐朽、警惕图谋);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15.人们的文化需求
  (1)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对策(要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3)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16.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
①含义(内容):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③予以改选或剔除。
(2)腐朽文化:
①内容:政治上: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资本主义的殖民文化;道德上:邪教;生活中:“黄、赌、毒”;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对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今天依然存在的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寻出历史舞台;②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③内部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
(4)解决对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1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必要性: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2)地位:在各种文化中发挥中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3)要求: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4)途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1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必要性(原因):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
发展;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途径:①培育“四有”公民;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③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④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9.思想道德建设  
(1)必要性(原因):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
(2)要求(内容):①核心:为人民服务;②原则:坚持集体主义;③重点:诚信建设。
(3)途径: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③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重要性: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③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2)内容: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有善。
 
21.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容与关系
(1)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
  (2)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判断水平,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3)二者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2.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思想方面: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行动方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关于我们|招商加盟

首页 |个性化辅导 |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金牌名师 |明星学员 |小学 |初中 |高中 |校区分布 |关注微博

欢迎您访问威文名师教育官网    冀ICP备15010654号

  • 个性化辅导
  • 教学模式
  • 课程设置
  • 艺考全托班
  • 中高考全托班
  • keywords:石家庄家教 石家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