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
发布时间:2019-11-14 15:55:59 点击: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
政治方面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一)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背景:(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 的全球战略,把苏联看做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3)战后,苏联实力增强,国际威望大大加强,努 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4)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5)根本原因: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2.过程:美国:1947 年杜鲁门主义,1948 年马歇尔计划 1949 年北约; 苏联:1947 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 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 年华沙,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为两个部分 (2)美苏进行全面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世界近半个世纪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二) 多极化趋势出现 1.欧洲联合(1)背景:现实:战后,西欧势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依附于美国 经济:20 世纪 50 年代经济得到发展,联系日益密切 历史: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国际环境:但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向联合发展之路 (2)过程:开始:1952 年,法德意荷比卢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发展:1958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三位一体:1967 年,合并成立欧共体 (3)影响:a.欧洲一体化,大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发展 b.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调整了它的对欧政策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2.日本崛起:(1)背景:国际:美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日本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 国内:经济衰竭,民不聊生 (2)原因:美国由削弱日本转而扶持日本;日本政府重视教育; 民主化改革,铲除明治维新以来的封建残余;利用国家政权发展经济,制定经济计划 (3)结果:20 世纪 50 到 70 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80 年代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 (4)影响:外交: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日,美,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国际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3.不结盟运动:(1)背景:战后,亚非拉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但是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 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2)形成:1916 年,在前南联盟,签署贝尔格莱德宣言暨《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3)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开始改变由西方大国决定国际事务的局面,推动世 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三) 两极格局瓦解 1.标志:1991 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原因: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政治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3.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四) 多极化加强 1.特点: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2.表现:(1)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奉行单边主义 (2)除美国外,欧,俄,中,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多极化局势加强 3.意义:(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经济方面 一、苏联: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种植玉米运动
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成就: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局限:在理论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 原因: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本人作风急躁,阻碍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工业: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农业:扩大市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和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 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A.型经济体制主义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B.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 C.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顿 D.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
(2)失败原因:a.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B.给企业的自主权,并未真正实现 C.改革中阻力重重 D.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结果: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
2.过程(1944 年):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稳定汇率,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 贷款缓解成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规定:实行固定汇率制,实行双挂钩制度 世界银行:作用:向会员国提供贷款,促进该国经济发展,对东并促进国际贸易均衡增长 对象:前期是西欧国家,后期是亚非拉国家 3.基本特征:美国占据主导地位 4.评价:(1)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建立,美国以此建立了国际经济霸主地位 (2)稳定了世界经济,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5.瓦解:20 世纪 70 年代 (二)WTO 的建立 1.背景:(1)1929 年经济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的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2.前身:关贸总协定 3.建立:1947 年签署《关贸总协定》;1994 年决定成立 WTO ;1995 年 1 月 1 日成立 WTO 4.意义: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三) 区域经济集团化 亚太经合组织(1989 成立,中国 1991 加入):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欧盟(1993):由最初的经济合作到政治经济一体化,规模由小到大,合作化程度最高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世界上第一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思想科技方面 一、信息时代 1.发明:1946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向公众开放,迅速普及 2.影响:(1)打破了常规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 (2)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 (3)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4)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5)垃圾信息,不良内容,网络犯罪,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 二、登上太空 1.1957 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创造了宇宙事业的伟大开端 2.1961 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3.1969 年,美国发射“阿波罗—11”登月成功,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三、科学 1.爱因斯坦相对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普朗克量子假说 |
- 2019-11-14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
- 2019-11-14高考地理——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 2019-11-14高考地理——第二单元 大气
- 2019-11-14高考地理——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 2019-11-14高考地理——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